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活化利用!
河南发文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m.soulrig.com 时间:2023-09-02 13:48 来源:河南政府网

  文物保护怎么开展?考古工作如何深化研究?文物资源怎样活化利用?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强新时代文物工作,推动河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事业发展,做出了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建设文化强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等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加快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加强文物资源系统性、科学性保护,推动考古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给文物“疗伤治病”,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这些仪器设备都是在文物数据采集工作中必要的‘神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保护修复中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说,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科技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在龙门石窟修复时,研究人员已经使用了探地雷达探测、红外成像技术、3D扫描测绘技术等高科技。

  围绕科技创新助力文物保护修复,《意见》指出,推动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支持开展文物劣化机理与环境作用、土遗址保护、古建筑白蚁防治等研究。推动龙门石窟研究院建设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支持科研能力强、创新基础好的文博单位创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龙门石窟

  河南是文物大省。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总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关于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意见》从加强文物资源管理、落实“多规合一”制度、完善建设工程考古制度、注重系统整体保护、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健全安全长效机制等七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如建立全省文物资源目录、建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电子围栏、实施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计划等。

  听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化考古研究阐释

  如果说文物修复是在给文物“治病”,那么考古就是在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韩国河教授表示,考古学不仅要成为发掘物质文化的主力军,更要为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今年3月,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选。至此,河南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已达53项,继续领跑全国。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网站截图

  为了进一步深化考古研究阐释,《意见》指出,建设一流考古研究机构、推进重大考古课题研究、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系统开展人类起源、文明探源、黄河文化、丝绸之路、大运河、大遗址、甲骨文等专题研究,持续开展关键片区考古调查和重点遗址考古发掘,推进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黄帝、夏代、商代、春秋”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等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突破性、标志性成果。

  推进文物活化利用,让文物“重获新生”

  “连衣服袖口花纹都和文物一模一样!”游客在观赏了“华夏衣冠系列展——时裳·武则天”展览后发出赞叹。这场展览在洛阳博物馆开幕,以武则天的一生为时间主线,用14套复原服饰结合60余件(套)文物,将唐代服饰的变迁历程娓娓道来。

  为做好此次《时裳·武则天》特展,洛阳博物馆还在展览互动、沉浸体验、整合营销等方面与第三方展开深度合作,尝试探索博物馆跨界合作新模式,借助互联网行业的科技创新,让文物“重获新生”。

洛阳博物馆“汉服之夜”现场

  围绕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意见》指出,鼓励文创产品开发,搭建文创产品研发和销售平台。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和开放运营的支持政策。加强文物保护成果和政策法规宣传,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强化内容建设,打造数字文化符号,推动全媒体传播。

  《意见》从加强载体平台建设、激发博物馆活力、创新活化利用方式、深化文物交流合作等四个方面,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意见》明确,要加快推进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挖掘阐释文物资源、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深入开展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培育推介文物旅游品牌线路。加大文物环境治理和展示利用设施建设力度,推动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

  “河南是华夏文明传承发展的主阵地,以河南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具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队长石自社认为,《意见》的出台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重要举措,只有保护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才能挖掘好、研究好、传承好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的多重价值,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杨露露)

责任编辑:李连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