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局,有关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劳动保障监察管理水平,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的监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试点的意见》(人社部发〔2009〕4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体制,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用工监控网,建立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信息联系和监控管理平台,保障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二)主要内容。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包括网格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是指根据劳动保障监察管辖规定,按照管辖区域内用人单位的数量和监管难度,以街道(乡镇)或社区为基础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一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监察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和任务,包括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用人单位招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覆盖城乡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0是指在网格化监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用人单位用工信息数据库,同时在省或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中整合开发运用具有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动态监控、分类监管、统一受理、统计分析、预警预测等主要功能的劳动保障监察监控管理平台,实现管理信息化、执法规范化、监管一体化,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二、具体措施
(一)制定方案。各试点单位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国家试点单位制定的实施方案要报省厅批准,省辖市其他试点单位制定的实施方案要报省厅备案。
(二)建立网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劳动保障监察管辖规定,按行政区域或用人单位数量等设立不同层级、不同数量的网格单位。原则上由各县(市、区)负责建立网格,以街道(乡镇)或社区实际管辖区域或用人单位数量为依据划分若干网格,将所有用人单位纳入网格监管范围,形成在城镇实行区(市、县)辖街道、街道辖社区,在农村实行县(市、区)辖乡(镇)、乡(镇)辖村的工作格局。
(三)落实人员。每个网格要明确1名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负责,一般配备2名以上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并明确专职监察员和协管员的职责和任务分工。其中,协管员主要负责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协助劳动保障监察员开展日常巡查、专项检查、案件专查及查办批办交办案件;实时采集和反映网格内用人单位招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充实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队伍,并利用就业专项资金开发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公益性岗位,配齐网格工作人员,以网格为单位,实行监察员和监察协管员专人管理,分片包干,落实责任,逐步实现对用人单位的全面覆盖和动态监管。
(四)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金保工程”网络和管理软件建设,以“一户一档”方式采集网格内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逐步在市、县等辖区内形成用人单位网格化管理数据库。要开发建立各级劳动保障监察监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联网的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将劳动保障监察的各项业务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的实时监控。
(五)完善工作制度。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制度建设,明确管理职责、工作程序、具体目标、监督考核、信息报告和人员管理等内容。
三、实施步骤
2010年至2011年,省厅在国家试点和省定试点单位、各省辖市在本辖区进行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2012年起,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各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四、主要标准
(一)省辖市试点标准
1、覆盖率达标。市区“两网化”覆盖率达100%,所辖县(市、区)覆盖率达80%以上。
2、组织部署得力。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及其相关工作职责,由政府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领导具体负责,各乡(镇、街道)领导、劳动保障监察和相关机构负责人认真实施,保证“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试点要在2010年3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省厅备案。
3、网格划分合理。按行政区域或用人单位数量将劳动保障监察网格细化为四个级别网格:全区(市)作为一级网格,县(区)为二级网格,街道(乡镇)为三级网格,社区(村)为四级网格,不留空隙和死角,确保每个用人单位都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的管理覆盖之中。
4、人员配备充分。根据网格内用人单位的实际数量,按照每个网格1名以上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和2名以上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进行配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街道或中心乡镇设立劳动保障监察中队,或在街道劳动保障所增挂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牌子,并配备相应的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协管员,形成分级负责、责任到人、落实到网格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格局。
5、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进行实时采集,于2010年6月底前形成用人单位用工情况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数据库,保证所辖地区用人单位用工情况底数清、信息全,劳动用工基础数据至少每半年更新一次;2010年8月底前按照部里统一制定的信息技术标准,建成用人单位基本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2010年10月前,利用部里统一研发的核心软件整合现有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开发劳动保障监察监控管理平台,并延伸至街道和社区工作平台,建成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相关人员培训。
6、办公条件到位。通过设立办公室、开发软件、更新电脑、配置其他办公设备等方式,改善办公环境。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配置车辆、摄像机、照相机等办案工具和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档案柜等办公设施,为实现“两网化”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7、工作制度健全。于2010年4月底前制定下发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考核制度、网格化管理动态监控制度、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具体目标、监督考核、人员管理等内容。
(二)省定县级试点标准
1、成立机构。各县(区)成立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办公室,制定两网化管理实施方案,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实施组织领导、协调指导。
2、建立网格。按行政区域或者用人单位数量划分网格,将全县(区)划分为三个级别网格:全县(区)为一级网格,一个街道(乡镇)为一个二级网格,一个社区或几个村为一个三级网格,各街道(乡镇)分别管辖若干个三级网格。
3、落实人员。每个街道(乡镇)要配置1名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和2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并提供办公场所、办公用品;每个社区(村)要配置1名劳动保障兼职监察员和1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并提供办公场所、办公用品,。有条件的镇(区)设立劳动保障监察中队,以充实网格化管理力量。
4、建立数据库。建立网格地域内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在对外业务范围的报表、申请表和相关软件中,应设置代码栏目,作为组织机构单位的标志。在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的基础上,建立全市、各县(区)两级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将用人单位、区域网格、监察机构和业务管理数据平台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5、建立健全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考核考评制度、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动态监控制度、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工作制度及其他相关工作制度,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做到按级负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6、强化工作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既要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又要结合本地实际,推出更多特色做法;既要妥善处理好工作矛盾,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本区域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对于预防和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要加强领导,将该项工作纳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考核目标,认真部署,统筹协调,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完成相关工作的组织和部署。
(二)规范管理,提高素质。加强基层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充实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加强培训,提高基层监察员和监察协管员业务素质;尽快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制度,规范执法行为;要保证基层执法人员着装整齐,执法装备齐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建立协调机制,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加强与财政、公安、监察、建设、工商、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协调配合,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努力开发和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内部现有资源,要加强与就业、职业能力建设、工资、社保等机构的沟通与协调,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四)加强对试点地区的指导,扎实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认真落实试点实施方案。各试点单位要注意研究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妥善处理,扎实推进“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
附件:全省“两网化”管理试点单位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八日
附件
全省“两网化”管理试点单位
一、国家试点
郑州市 漯河市
二、省定试点
(一)市试点
洛阳市 濮阳市 许昌市 济源市
(二)县(区)试点
开封市:尉氏县、顺河区 平顶山市:舞钢市、湛河区
安阳市:殷都区、安阳县 新乡市:原阳县、长垣县
鹤壁市:淇 县
焦作市:孟州市、修武县
三门峡市:陕 县、义马市
南阳市:唐河县、桐柏县
商丘市:民权县
信阳市:平桥区、光山县、商城县
周口市:郸城县、西华县
驻马店市:遂平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