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清晨的阳光洒在太行山的峭壁上,红旗渠的渠水泛着粼粼波光,来自河北邯郸的退休教师刘建国站在青年洞前,久久凝视着岩壁上深深的凿痕。“这些凿痕让我想起了父亲常讲的修渠故事,今天,我终于来到了这条‘生命之渠’。”他轻声说。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如今,红旗渠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成为一座精神丰碑,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追寻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实景里的奋斗史诗
在青年洞景区,来自郑州的“00后”李雯文和朋友正在认真聆听讲解。当听到300名青年突击队队员腰系绳索,悬挂在绝壁上开凿隧洞的故事时,这群“00后”年轻人脸上露出了敬佩的神情。“很难想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是怎么完成这样的壮举的。”李雯文说,“站在渠边,闭上眼睛,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开山号子。”
在红旗渠水电站,一台1968年启用的发电机组仍在轰鸣运转,持续为这片土地输送能量。看着斑驳的铁锈、转动的齿轮,李雯文和朋友忍不住用手机记录:“半个多世纪了还在工作,这就是老一辈说的自力更生吧,太让人佩服了。”
沉浸式体验岁月温度
在改造后的山水居民宿,游客孙素红坐在炕边,看着墙上挂着的旧草帽、旧水壶,仿佛穿越到了那个艰苦的时代。“这些老房子经过改造,既保留了历史韵味,又增添了现代舒适感,住在这里,清晨能听着渠水声醒来,傍晚可坐在院子里听当地老人讲修渠故事,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孙素红说。
同甘共苦大食堂里,孙素红和朋友端着搪瓷缸,喝着小米粥,啃着窝窝头,听着歌曲《大红枣儿甜又香》。“平时总嫌粗粮不好吃,现在才体会到当年建设者能吃上这些都不容易。”她边说边拿出手机拍下眼前的场景,“要让孩子看看,幸福生活真是干出来的。”
景区创新的体验项目让游客兴致盎然。手持复刻的“红旗渠水电站1969”粮票,孩子们在广场上玩起了滚铁环、打陀螺,笑声不断;大人们则聚在一起跳格子、玩复古纸牌,不时响起阵阵欢笑声。“这些游戏我小时候常玩,没想到在这里能重温,感觉特别有意义,还能给孩子讲讲当年的故事。”孙素红说。
夜幕下的精神传承
夜幕降临,大院舞台上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实景剧准时开演。当看到剧中城市女青年为救老乡冲进火场,最终被落下的木梁砸中时,台下的游客李女士忍不住红了眼眶:“太感人了,那种奉献精神现在看依然震撼人心。”剧情尾声,当演员们重现红旗渠水电站建成后的热闹场景,邀请观众上台共舞时,李女士拉着孩子加入其中。“看着飞扬的彩带,感觉那种奋斗的热情一直在传递。”李女士说。
夕阳西下,渠水依旧奔流不息。李女士在留言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红旗渠不只是一条渠,更是一种力量。”正如她所说,这里的每一凿、每一锤都凝聚着奋斗精神,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自力更生的故事。如今,这条“人工天河”仍滋养着这片土地,而它所承载的精神正通过前来探访的游客,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
责任编辑:张家祺 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