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型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二集的开拍,8月12日,“行走的博物馆”的师生走进安阳,开启一场“何以中国——行走的博物馆文博对话会”,在馆长对话、文博大赛、文明探源中更好地读懂“何以中国”。
“行走的博物馆”的师生先后到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了解甲骨文、制作甲骨片、尝试考古挖掘,从课本到历史发生地,全方位、跨学科地探寻殷墟博物馆的神秘“密码”。随后,来自上海的师生和安阳的师生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同开启“行走的博物馆”文博对话,探寻中华文明根脉。
“行走的博物馆”文博对话会在安阳市第五中学学生带来的甲骨文操中拉开帷幕。他们以肢体为笔、以动作为墨,将沉睡于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赋予生命活力,以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诠释汉字起源的韵味之美,让现场的师生感受到三千年文字密码的跃动生机。
甲骨文中蕴含着怎样的文明密码?中国文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双庆以甲骨文“占”字为例,破译古老符号中蕴藏的文明基因,为师生们揭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而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则带领现场的师生穿越三千年的课堂,了解商朝小王子的学业、爱好等,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我是故事王”文博比赛环节,来自上海的9位学生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他们选取妇好鸮尊、司母戊鼎、甲骨文字等,讲述文物、文字的历史背景、铸造工艺、艺术特征等,让文物背后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让现场的学生们在故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万科实验小学的黄芊芊讲述了甲骨文“孙”字。她说:“甲骨文字很奇妙,比如甲骨文‘孙’字,左边一个‘子’,右边搭配一个丝织品的‘丝’,借‘丝’的绵延不绝表示子子孙孙无穷尽。我很喜欢这个字。”
像黄芊芊一样,殷墟甲骨文让在场的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来自上海市建平实验张江中学的学生王鑫宇说:“以前在书本上也见过甲骨文、青铜器,走进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看到雕刻精美的各式文物,感觉更鲜活,也感受到古人高超的智慧,这一刻,我为祖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到自豪。”
如何让博物馆的殿堂和学校的课堂紧紧相连?在文博对话会环节,馆长与校长围绕文教高质量融合、馆校创新案例、两地交流合作及国际传播等话题深入探讨。赵清荣介绍,殷墟博物馆不是冰冷的文物仓库,而是一座能对话三千年的“魔法教室”。步入殷墟博物馆,犹如置身于“鼎”内,每一件文物都是商文明的“立体教具”,这间教室还有更多的秘密等着同学们来发现。
一场文博对话、一次馆校结合,让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的围墙,走进校园、走进大众生活,成为“行走的课堂”。“我们会把‘行走的博物馆’列入开学第一课,普及甲骨文操,开展文字大赛,以此点燃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上海市建平实验张江中学综合办主任王佩芳说。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东方文博国际传播中心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携手讲好中国故事,聚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世界级文化地标。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唐煜坤表示:“此次‘行走的博物馆’文博对话会,让课本里的文字真正活了起来,让博物馆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课堂,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了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张家祺 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