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7567.22平方公里
【人口】1300.8万人
【邮编】450000
【区号】0371
【区划】辖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金水区、上街区、惠济区、中牟县、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总面积7567.22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796.70平方公里,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412.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0.8万人,城镇化率80.0%。
郑州地处嵩山东麓、黄河之滨(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居中华腹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史谓“天地之中”,古称“商都”,今为“绿城”。1928年3月建市,1954年10月成为河南省会,是国家明确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区域核心增长极。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正在加快建设的新能源汽车之城、算力之城、钻石之城、超充之城、量子之城,也是长江以北唯一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省会以上城市。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也是加快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拥有区位交通、人力资源、内陆开放、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贸区郑州片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大数据综试区等多项国家战略、平台叠加落地,让郑州加速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总量超1.3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7%,连续两年超全国平均水平,多项指标在26个万亿级规模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枢纽之城”优势放大。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成为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是全国12个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6个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之一,2小时高铁圈覆盖国内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2小时航空圈覆盖中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产业之城”基础夯实。智能手机产量超1.4亿台,约占全球的1/9;集聚上汽、比亚迪等7家整车企业和宇通重工等专用车企业15家,汽车整车产能超260万辆,客车产量占全球1/8,整车出口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速冻食品占全国60%以上市场。中铁盾构的异形盾构技术领跑国际,郑商所期货交易的“郑州价格”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郑州制造日益凸显。“开放之城”步伐加快。持续拓展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达70万吨左右,连续多年位居全球货运机场40强;中欧班列形成“23个境外直达站点、8个出入境口岸”的国际物流网络布局,业务遍及30多个国家130多座城市;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1253亿元;海铁联运突破4万标箱,内陆腹地加速建成开放高地。“科创之城”活力迸发。汇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43个,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9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7%,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50亿元,在郑院士达到84人,每年吸引留郑大学生20万人以上,城市年轻力指数居全国第五,正奋力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迈进。“宜居之城”魅力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6%,建成各类公园游园120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平方米,城市宜居指数排名全国第16位。政务服务审批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不见面事项覆盖率达80%以上,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00万户。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郑州市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及郑州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遵循、总指引,聚焦“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加快“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加出彩绚丽篇章。先进制造业高地方面,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机器人、元宇宙、区块链、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抢滩布局,让更多“豫字牌”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创新和人才高地方面,以中原科技城“三合一”融合为总抓手,集聚先进生产要素,推动中原科技城和高新区“一区两园”联动发展,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快引进落地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加快大科学装置建设,构建“人才+项目+资本+场景”协同引才模式,奋力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迈进。开放高地方面,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放大拓展“四条丝路”协同发展优势,高水平建设自贸区郑州片区2.0版,加快建设RCEP示范区,更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际化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方面,走好“枢纽+开放+产业+平台”发展路子,提升“通道+枢纽+物流”优势,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着力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方面,打响“天地之中、华夏之源、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扎实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建设,深化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做好双槐树遗址、书院街商代贵族墓地等考古研究,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加快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展示体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面,实施特色服务消费提升、国际消费集聚等九大工程,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和网红打卡地,面向全国招引一批头部消费品牌店,集聚一批河南“老字号”,营造国际化消费场景,让消费成为扩内需稳经济“大引擎”。郑州都市圈建设方面,推进郑开(兰)间交通优化、轨道建设、郑开同城东部供水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完善郑州“郑好办”APP与开封市“汴捷办”APP、新乡市“放新办”APP高频应用互认互通、异地通办,构建郑州都市圈“一网通办”平台。谋划建设中牟新区。
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郑州西依嵩山、北临黄河,位居“天地之中”,史称“雄峙中枢,控御险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及东亚大陆南北与东西交通的枢纽。在华夏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以郑州为中心的嵩山地区孕育了连绵不断、传承有序的华夏文明,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优秀的文化财富。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会员城市和国家重点支持保护的全国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自五帝时代至春秋战国,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所领的有熊国及夏朝、商朝、管国、虢国、郐国、郑国、韩国在此定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古都群。如商汤建都“亳”,考古证实“亳都”即今天的郑州商城。郑州商城建筑规模之大、规划布局之严整、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当时世界之最。除了郑州商城,这里还有管、虢、郐、郑、韩等多个诸侯国都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著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3600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至今中心城区依然保留着7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郑州拥有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大运河郑州段2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1处,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双槐树遗址、北宋皇陵、郑韩故城、轩辕黄帝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等不可移动文物上万处,可移动文物近17万件(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15项,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大考古发现”4项,其文物具有分布广、数量多、门类全、价值高等突出特点,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位于全国城市前列。星罗棋布的古遗址、古城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及近现代代表性史迹等,不仅是郑州宝贵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明伟大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重要见证。郑州不仅是古都,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作为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策源地,郑州在中国革命斗争和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耸立于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让血与火炼成的“二七精神”化力有形的高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郑州人再创辉煌。
创新动能积厚成势。助力省科学院组建15家研究院所;揭牌打造全国首个量子谷,长江量子等项目落地;签约上海交大等6所一流大学研究院,华兰生物研究院建成投用,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加快构建,中原科技城在全国同类科技城中跃居第19位。重建省医学科学院揭牌,“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格局快速形成。新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4家;新增省实验室5家、总数达到12家;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开工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平台入网突破4500台(套)。新认定高企198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547家。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产业研究院13个,凝练一流课题8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突破70%。中国电科二十七所的高精度测速设备为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保驾护航,联合精密实现国际标准制定历史性突破。发布“郑聚英才计划”,引进培育顶尖人才94名、各类高层次人才1566名,在郑院士达到84人,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项目512个,签约重点人才项目113个、资金935.6亿元,成功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双拎”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建设人才公寓17.2万套(间),完成配租3.5万套(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50亿元。高新区、金水科教园区获批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经开“智慧岛”入选全省第二批“智慧岛”建设名单。孵化器面积近千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1.4万余家,国家级孵化器考核优秀率全国第一。入选第二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名单,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8件。
重点产业聚链成群。制定20条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形成“一链一专班一研发机构一图八清单”推进机制;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8个,签约额2918.1亿元、新兴产业项目占比78.2%。比亚迪新材料等328个项目开工建设,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上汽乘用车二期等291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投资完成1058.8亿元、增长31.1%。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4.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4.5%,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8%、13.6%。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554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22家。汽车产量83万辆、增长61.7%,其中新能源汽车31.6万辆、增长3.5倍。智能传感器、汽车、现代食品与加工3个产业集群入选全国百强,入围全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成功举办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世界传感器大会、世界5G大会等重大活动。印发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107个新基建项目完成投资232亿元。5G基站总数近5万座,5G网络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扩容总带宽达2620G,互联网网内、网间平均时延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三位;启动建设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郑州联通、华润数科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落地建设。实施“智改数转”,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万家、累计超7万家,部署工业APP超1200个、服务企业3.5万家、连接设备650万台,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智能工厂(车间)28个,入围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晋级全国20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加快建设,落地知名企业42家。数字经济规模达到65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493.2亿元,新增上市挂牌企业7家,资本市场融资突破1200亿元,郑商所新增上市品种、持仓量、成交量居全国商品期货交易所首位。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增长7.8%,中集集团、中外运等5家头部企业签约落地,入选第二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全国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积极应对“烂场雨”和“华西秋雨”,粮食产量29.43亿斤。新增农业产业强镇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获批农业农村部“育繁推一体化”认证种子企业7家、重点实验室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427万人次,营业收入11亿元以上。开发区规划面积由863平方公里扩展至1072平方公里,高新区、经开区扩区共建取得阶段性成效,17个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全市占比超过80%,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动力活力释放。“1+1+N”国资监管体系加快完善,国有企业集团“9+1”框架搭建完成,中层管理人员“四制”改革全面完成,总审计师制度落地见效。“1+1+1+N”郑州模式加快打造,成立中电(郑州)数据产业公司,数据创新中心揭牌;举办首届中国“数据要素×”生态大会,百家核心生态企业签约合作,首批20家企业落地郑州。“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实践入选全国智慧城市运营典型案例,乡镇(街道)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建成政务服务统一预约平台,新增50个“一件事”一次办、200个事项“免证可办”、111个事项“跨省通办”。12345便民热线转办群众各类诉求75.4万件,办结率、落实率、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99.3%、97.5%、96.3%。“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级分类深度融合,差异化监管应用率达83.02%;成功举办第五届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信易+”应用场景惠及群众88万人次。成功举办全球豫商大会、中国侨商投资(河南)大会、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等重大活动。自贸区郑州片区12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复制推广,注册企业突破9万家,航空港区等获批河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新郑综保区进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一。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合作中心、东盟中心、柬埔寨国际客厅落地揭幕;国际友好城市增至13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增至34个;在郑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13家。上街机场整体资产划入中豫航空集团,成为全省通航机场网络主枢纽。郑州-柬埔寨-东盟“空中丝绸之路”全面搭建,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启动建设,新开通客运航线15条、全货机航线9条,完成旅客吞吐量2535.8万人次、增长175%,货邮吞吐量60.8万吨。中欧班列集结调度指挥中心试运行,超额完成2800班任务,成功开行越南、泰国进口水果冷链专列和农产品出口冷链专列。海铁联运突破4万标箱、增长151%。焦平、沁伊等7条高速加快建设;郑济高铁开通运行,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落实中央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决策部署,坚持由外延式扩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合理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郑州南站枢纽产业新城、金岱科创城等重点片区加快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加快打造。龙湖水厂等建成投运。南部片区、高新区南水北调水源通水,新增受益人口130万人。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67.9公里、燃气管网234.6公里、供热管网44.5公里,新发展燃气用户14万户。下穿二七广场隧道等建成通车,环城货运通道全线贯通;轨道交通新增通车里程111.8公里。金水河综合整治工程主体完工,“一库一案”整治中小水库70座,防洪“五预”系统建成投用。谋划储备项目527个,在库项目176个,全年完成投资1019.5亿元,成功举办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中原区“一路四街”首开区等投入运营,管城区阜民里-北庆里等初见成效。开展“郑点亮”“郑路平”“郑好停”专项行动,点亮路段196条、128.8公里,机场高速亮化工程实现全线亮灯。盘活新增共享机动车停车泊位59.4万个。完成道路中小修50.2万平方米,治理窨井盖5.69万座,整治施工围挡166.7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9.2%。郑州都市圈成为全国第10个获批的都市圈,正式晋级“国家队”。郑许市域铁路开通运营,郑开(兰)交通优化、郑开同城东部供水工程等项目扎实推进。
绿色发展取得突破。积极开展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沿黄生态廊道持续提升,黄河(郑州段)数字化生态保护监测平台(一期)建成投用。创建市级幸福河湖10个,黄河干流水质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II类。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1个。PM2.5、PM10、优良天数等主要指标完成省定目标。8个国、省控断面稳定达标,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深层地下水位三年累计回升36米、居全国前列,地下水污染防治“精准管控”郑州模式全国推广,农村黑臭水体实现源头“动态清零”,南水北调“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国家“无废城市”中原样板初具规模,建成“无废细胞”260余个。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全国排名第16位。“1+11+7”碳达峰政策体系加快构建,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2家、绿色园区1个,完成12家重点企业节能改造,高耗能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降至25.8%。后寺河抽水蓄能电站先导工程开工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累计231万千瓦,新增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86.8万千瓦,实现外电入郑248.2亿千瓦时。完成营造林5.09万亩,新建森林特色小镇9个、森林乡村100个;新建绿地480万平方米,建成公园游园57个,完成道路绿化建设73条。
平安稳定基础持续夯实。291个保交楼项目累计交付19.49万套,142个专项借款项目交付10.76万套、交付率84.1%,新增安置房建成面积1444万平方米,新增回迁群众28万人,申报第一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项目58个;获批央行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试点城市,争取贷款额度200亿元,居8个试点城市首位。安全生产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三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把党的组织优势与数字优势叠加融合,扎实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建成三级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体系和四级网格治理体系,构建起了“键对键”提供常态化管理服务、“面对面”解决疑难杂症的互补、协同、高效治理新机制,信访总量全省占比、国家信访局登记总量实现“双下降”。全面落实“一格(村)一警一长”网格化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铁腕整治社会治安乱象,扫黑除恶斗争有力推进,平安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44件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1.7%。开展“10+N”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打造“郑聚英才·职等你来”及夏季招聘夜市等特色品牌。减征失业、工伤保险费11.07亿元,阶段性减征职工医疗保险费近10亿元、惠及企业17万家,发放稳岗返还补贴4.2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4.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万人;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累计培训46万人次。新建投用公办园24所,遴选领航幼儿园28所,普惠率达89.28%;市区新建、扩建中小学校15所,投入使用16所,新增学位2.3万个,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实现“应收尽收”;创新实施“新优质初中”培育工程,198所通过评估认定;12所高中加快建设,投入使用2所,新增学位6600个。47所中职学校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机构备案。郑州美术学院成立。发放退休人员增资养老金7.73亿元。养老床位达到6万张,成功举办全国养老服务工作表彰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入选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大力推进300米普惠托育圈建设,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个,荣获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向5.4万名低保、特困人员发放“爱心消费券”1600余万元。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形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落地,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8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部实体化运行,获批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国家试点城市;推行“便民就医少跑腿”七项举措,门诊患者院内停留时间缩短1小时以上。组织“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活动1200场、“精品剧目演出”活动30场。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建成三级健身中心200处。建成20家标准化农贸市场、300家“微菜场”。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建成生态保遗项目54个,博物馆达到113家,成功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和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退役军人公共交通、文化和旅游优待政策全面落地,“双拥”模范城实现九连冠。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链条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在全省率先实现粮食储备信息化监管全覆盖,主城区“1小时粮食应急保障圈”基本形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4个,创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51个,20个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3.48%。
责任编辑: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