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小雨。在位于中原农谷西区的获嘉县大辛庄乡帅庄村村北,一块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百亩方示范田内,紧实的玉米棒子籽粒饱满,成串的豆荚压得豆秧弯下了腰,玉米大豆和谐共生。
“今年的阴雨天对我们影响不大。目前玉米基本成熟,再等等大豆,预计半个月后能一起收!”获嘉县清亮合作社负责人梁本亮高兴地说,“一地‘双收’,玉米不减产,还多收几百斤豆!”
单纯种粮食,咋提高亩均效益?去年,获嘉县农业部门指导21个合作社,在3000余亩地里进行了“6∶4”“5∶4”等模式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试验。
“我们试验的是‘6∶4’即6行大豆、4行玉米的种植模式,综合我们去年的秋收数据,从耕作成本和收益来看,这种模式和普遍的播种、收获农机相适应,更具操作性。”梁本亮说。
他算了一笔账,去年秋收时,他的112亩试验田平均每亩收了578公斤玉米,和单作玉米差不多,关键还多收了143公斤大豆。按照玉米每公斤2.7元、大豆每公斤5.8元计算,亩产值2390元,扣除各种成本,综合测算亩收入862元,几乎是单作玉米和大豆的两倍。
尝到了甜头,梁本亮今年将复合种植示范田扩大到了400亩。“按照目前这长势,一亩地保守来说,收650公斤玉米、150公斤大豆不成问题。”他说。
“大豆和玉米为同季作物,但我国大豆自给率只有15%,需要大量进口。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能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保证了在玉米产量不减或少减的情况下,提高了大豆产量,也有助于提高大豆国内供给率。”获嘉县种子服务站站长张国际介绍。
“去年,很多地方是第一年推行,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在生产中还存在玉米和大豆品种选择不合理、密度上不去、杂草危害严重、倒伏等问题,影响广大种植户的效益。”张国际坦言,复合种植要想发展好,首先是播种和收获机械等相关农机配套,其次是种植户的技术管理水平,必须掌握复合种植的关键技术要领,落实好每个管理细节。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土地规模化进程加快,复合种植将大有发展空间。
今年,获嘉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试验扩大到1万亩。
依托套种模式增加大豆产量,获嘉有优势。去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132公斤,该县在全国大豆高产竞赛中分别成方连片实收了164亩和4.62亩,折合标准水分产量,亩产分别为310.3公斤和339.12公斤,创下全国大豆百亩以上连片实收高产新纪录和2022年度全省大豆高产新纪录。
获嘉何以打破高产纪录?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卢为国介绍,获嘉选择的郑1307新品种适合该区域种植,高产特性突出。其次,示范田采用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栽培技术,提高了播种质量。还有一点很关键,获嘉有一批潜心推广技术的农业科研人员,带出了一批科技意识强的种粮大户。
在位于获嘉县位庄乡的高标准大豆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内,集中种植展示了85份大豆优异种质资源、75份大豆新品系、112个大豆新品种、11个黄淮海主推大豆品种和23个高油高产品种,共计306个大豆新品种、新品系和种质资源,相当于藏着黄淮大豆育种的“家底”。
“哪个品种抗病性好、哪个品种抗倒伏差、哪个品种高产,在这块基地里一目了然。”穿行在示范基地内,看着不同大豆品种的长势,张国际说,“获嘉县是国家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不仅要自己种好豆,还要引领黄淮海地区种好豆,希望通过这块试验田精选出最适合黄淮海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把实验室的数据最终变成农户的产量。”
“今年雨水比较充足,多小雨。最后这半个月,光照若能再充足些,还能再追加些收成!”拔掉一株大豆,剥开一个饱满的豆荚,梁本亮笑了。(记者 李若凡 代娟)
责任编辑:李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