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武陟县小董乡楼下村村民在田间播种玉米。该县农民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整地、播种、灌溉,为秋粮丰收打好基础。冯小敏 摄
6月12日,光山县仙居乡张湾村青春合作社社员在田间插秧。近日雨水增多,缺水田块旱情得到缓解,当地抢抓农时忙插秧。谢万柏 摄
春争日,夏争时。目前,我省夏种夏管进入高潮。
种足种好秋粮,既关系到我省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完成,又涉及农民能否增产增收。近日,记者在走访不少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及行业专家时了解到,各地在抓好秋粮生产的基础上,继续调整优化秋作物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提高市场供给效率,秋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玉米:迎来好“钱”景
两场雨下来,刚钻出土的玉米苗解了渴,一个劲地往上蹿,西平县天润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娅喜不自胜。她说,合作社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在6000—7000亩,群众种玉米的热情比往年增加不少。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玉米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秋作物。近年来因玉米价格不振,农户缺乏种植积极性,加上国家对大豆补贴力度大,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6315.7万亩,2019年为5702万亩,减少了613.7万亩。
那么,为何今年种植户青睐种植玉米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天学是研究玉米方面的专家,他分析,近年来,国家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幅调减了玉米种植面积,目前玉米去库存任务接近完成,价格呈回升势头。进入2020年,随着生猪产能逐渐恢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用酒精的需求刺激了玉米消费,玉米价格持续上涨。
不仅种植户有热情,我省一些地方也在玉米产业发展方面做起了文章。借助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我省把西平县确定为玉米体系服务县域经济“一县一业”发展试点县的平台,“三夏”期间,该县着力打造玉米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推动加工企业品牌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延长玉米产业链,做强玉米产业。
据了解,为了扩大秋粮面积,今年国家把耕地轮作试点支持方向调整为重点轮作种植粮食作物。我省一些地方引导农民群众进行玉米大豆轮作,并给予相应补贴。譬如西平县、襄城县等地,今年大豆轮作玉米,一亩地补贴150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米种植面积的恢复。
花生:稳产调品质
“2016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省花生种植面积逐年递增,从2016年的1692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1835万亩。”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董文召说,我省不仅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花生单产、总产均大幅提升。
与玉米、大豆相比,花生的比较效益优势明显,对增加农民收入作用十分突出。新乡市联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良成介绍,花生种植虽然种子、化肥等农资投入大,但因价格保持在高位,亩均收入1400多元,效益比大豆、玉米高出不少。
近两年,我省把发展优质花生作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优质花生面积增长迅猛。去年,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占花生种植面积一半以上,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今年5月召开的全省“三夏”生产夏粮收购暨秸秆禁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持续扩大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油酸花生生产基地。
走访中,不少花生种植户表示,比起优质专用小麦来,优质花生实现优质优价还比较困难。彭良成介绍,合作社去年收获的高油酸花生,并没有向油脂企业销售,而是一部分卖给种子企业,一部分直接卖花生米,没能彰显出高油酸花生的“身价”。
“加工能力弱、产业化水平低是主要的‘拦路虎’。”董文召分析说,我省花生50%以上用于榨油,食用及食品加工合计占40%左右。但市场上高油酸花生食品加工企业较少,高油酸花生油加工刚刚起步,产业链尚待完善。只有实现规模化、订单化生产,高油酸花生才能卖上高价钱。
他表示,优质花生尤其是高油酸花生的市场价值已经显现,如何延链补链增链把产业做大做强,仍然是个大课题。(记者 陈慧)
责任编辑:银新玉